两位九旬艺术家迸发的民间想象力让人感叹,中国当代艺术之路还可以这么走!
2023-02-14 19:10:50 文汇网

两位年逾九旬的艺术家丁立人与夏阳,相逢在作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十周年特别展的“丁立人、夏阳双人展”。

他们像两位艺术“老顽童”,尽管艺术面貌各不相同,却都在民间艺术中汲取到无尽的灵感,呈现出一派天真的悠然自在,以青春态的朝气与丰沛的创造力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资料图】

丁立人和夏阳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初,彼时的上海兴起了以“决澜社”等团体引导的现代绘画探索实践。丁立人和夏阳在不同的人生进程中受教于“决澜社”成员关良、李仲生,并分别通过躬体力行的创作探索,践行了发源于本土的艺术实验精神。展览沿循两人创作语言生成的独特轨迹展开。

两组“盒子”成为这个展览的开端,观众由此打开的是两段别样的个体记忆。

丁立人的“盒子”来自千禧年前夕,他开始在搬家使用的纸箱上开展其最初的拼贴试验。而夏阳的“盒子”源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他在巴黎的狭窄阁楼中,超然现实生活所构思的一个“思想的盒子”:在极度安静的空间里,只为思想的流动腾出空间。

从这两组盒子出发,展览不仅重访了两位艺术家创造力的一次启程,也串联起他们生命中无数次因艺术而生发的闪光时刻。

从展览中,观众不难看到,这是两段全然不同的艺术求索之旅。

丁立人的艺术之旅始于自学,六岁开始便动笔画画。他坦言:“当时听到西游记故事以后,觉得特别精彩,就想把它们画出来。“画着画着,他感觉好像不是在画画,而是跟着唐僧师徒四人去取经。

因为热爱艺术,丁立人从南京大学生物系退学重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院前身),然而当他发现有意追随的老师林风眠已经离任教职时,便选择了再度弃学,逐渐摸索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丁立人善于从自己丰富的生命经验中汲取创作灵感。例如此次展出的“昆虫拼贴”系列,灵感就与其供职于上海昆虫研究所的经历分不开。彼时的工作就包括对于显微镜下昆虫标本长时间的细致观察。一次在上海郊野考察过程中无意中看到的灶台画,让他感叹太漂亮了,从此这类民间艺术深深影响了他的画风。

勇于跳脱出传统的创作方式,丁立人自在游走于绘画、拼贴、剪纸、木刻等多种创作领域,不拘于任何一个固化的门派与风格,始终持以玩心,使用唾手可得的日常素材坚持不断的创作。

夏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与七位画友共同成立倡导现代艺术运动的“东方画会”,在他旅居巴黎、纽约并回国定居的不同阶段诞生的“毛毛人”、照相写实主义的创作以及“山水系列”皆体现了其融合古今东西的艺术摸索。

其中,夏阳近几年的创作格外轻松恬淡,在经典的文人画形象之中融合了大量的民间艺术元素。他用西画的材料、传统中国画的意象以及对民间艺术的重启,在中与西、新与旧的夹缝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新路。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艺术家的艺术却又在民间想象力上有了交汇之处。

丁立人和夏阳都曾多次提及“民间传统”对二人创作上的深远影响,对于他们经历的再访将复杂化民间作为有待采样、改造或吸纳的文化资源的既定理解,也进一步揭示了个体创作自觉作为一支隐伏的潜流对中国现代美术图景的塑造意义。

在丁立人看来,民间艺术是乡土的、广大的。其实一切艺术都源于民间艺术。夏阳则坦言:”文人画多用水墨,丰富的色彩则走入了民间艺术,两者有着同等地位。中国艺术现代化的完成需要借鉴民间艺术。“

这个展览延续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对于本土实践道路的关注,让人们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道路原来还可以这么走!两位艺术家创造独特艺术语言的能力和方法也在今天带来无限启迪。

作者:范昕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黄启哲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